在生物制藥、化學研究及醫藥開發領域,多肽合成作為關鍵技術環節,直接影響著藥物活性、功能研究及產業化進程。近年來,隨著固相多肽合成技術(SPPS)的突破,自動化多肽合成儀成為實驗室與生產線的核心裝備。其中,286 MAX中試型雙通道多肽合成儀憑借其高效、精準、靈活的特性,成為多肽研發中試階段及規模化生產的理想選擇。
一、技術背景:固相合成的革命性突破
多肽合成儀的核心技術源于1963年Bruce Merrifield教授發明的固相多肽合成法(SPPS)。該方法通過將氨基酸逐個連接至固相樹脂載體,實現無需純化中間產物的連續合成,大幅提升了合成效率與產物純度。Merrifield教授因此榮獲1984年諾貝爾化學獎,固相合成技術也成為現代多肽化學的基石。
隨著技術迭代,多肽合成儀經歷了三代發展:
1、第一代(1960s-1970s):以氮氣鼓泡攪拌為主,實現基礎自動化,但存在反應死角、溶劑消耗大等問題。
2、第二代(1980s):引入搖動式反應器,優化混合效率,但攪拌溫和性仍受限。
3、第三代(1990s至今):采用360度旋轉攪拌或環形電磁場技術,實現混合,如ABI 433型合成儀通過高速螺旋攪拌將偶聯率提升至99%以上。
286 MAX中試型雙通道多肽合成儀屬于第三代技術的優化升級,專為中試規模設計,兼顧效率與成本。
二、產品核心:雙通道設計,高效靈活
1、雙通道并行合成,提升產能
- 同時合成兩條多肽:每通道獨立控制,可處理不同序列或相同序列的批量生產,縮短研發周期。
- 合成規模2-25 mmol:覆蓋從實驗室研究到中試放大的需求,單次合成量可達克級,滿足藥物開發初期對多肽量的要求。
- 反應器可選0.5/1/2 L:根據肽鏈長度與合成難度靈活調整,避免資源浪費。
2、精準控制,保障質量
- 同步活化與預活化:支持氨基酸原位活化,減少手動操作誤差,確保每步偶聯反應充分。
- 定量精度1 mL:氨基酸與活化試劑的抽取誤差控制在極小范圍內,提升重復性。
- 180°上下翻轉機械攪拌:通過動態混合消除固相載體“抱團”現象,避免反應死角,偶聯率穩定在98%以上。
3、模塊化設計,適應多樣需求
- 10個氨基酸位點+5個溶劑位點:可存儲多種氨基酸與溶劑,支持復雜序列合成。
- 20L/50L溶劑儲罐:減少頻繁補液操作,適合長時間連續合成。
- 原位光纖溫控:精確監測反應溫度,避免因溫度波動導致的副反應。
三、應用場景:從研發到生產的全鏈條覆蓋
1、藥物開發
- 活性肽篩選:快速合成不同序列的多肽庫,用于高通量藥物篩選。
- 長肽鏈合成:支持50個氨基酸以上長肽的合成,滿足疫苗抗原、激素類似物等復雜多肽的需求。
- GMP生產兼容:設備設計符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(GMP),可直接過渡至工業化生產。
2、生物研究
- 蛋白質結構功能研究:合成特定序列多肽,用于酶活性分析、受體結合實驗等。
- 免疫學研究:制備抗原多肽,開發酶聯免疫吸附試驗(ELISA)試劑盒,如漢坦病毒核衣殼蛋白抗原多肽的合成。
3、組合化學
- 肽庫構建:通過多通道并行合成,快速構建多樣性肽庫,用于新藥發現與材料科學。
四、優勢對比:為何選擇286 MAX?

286 MAX中試型雙通道多肽合成儀以其高效、精準、靈活的特性,成為多肽研發與生產的關鍵裝備。無論是突破性藥物的發現,還是工業化生產的落地,它都為科研人員與工程師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。